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。十年来,北京城市副中心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,开启建设发展的宏伟新篇。聚焦“20年之问——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样板”,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“生机勃发”迈向“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”新阶段。
2月27日,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举行。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投资规模,共安排435个项目,总投资预计6658亿元、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1005亿元。北京城市副中心人才政策2.0版——运河英才计划“亮相”,“三类两区”高质量新型产业空间+十项定制化举措“筑巢引凤”,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与医产协同示范区“腾笼换鸟”,11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……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吹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。
通州区委常委、副区长吴孔安在进行以《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为题的推介时介绍,立足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新阶段,2024年,通州区统筹区级优质资源,开展产业支持政策完善提升工作,优化提升了“1+N”产业政策体系,制定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》。“通州区将拿出10亿元产业扶持资金,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,50万平方米新型产业空间,从资金支持、空间供给、营商环境、人才服务等多维度,全方位助力企业在副中心行稳致远,共享城市副中心发展红利。”
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,着力强链固链。对新增产业链头部企业最高按年度区域贡献的70%给予扶持,对存量产业链头部企业最高按年度区域贡献增量部分的70%给予扶持。对产业孵化平台,通州区将给予连续三年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并提供低成本产业空间。“链主企业、专业运营主体、基金管理机构,都可以成为副中心的“产业合伙人”,对“产业合伙人”引入的企业,最高按年度区域贡献达到既定标准以上部分的70%给予合并计算支持。”
推动产业创新化发展,坚持科技引领。“通州区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,攻克‘卡脖子’技术,研发更多‘根技术’。”吴孔安介绍,副中心将鼓励企业以研发促创新,按照研发投入情况,每年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,根据成果产出绩效,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;鼓励企业以数智促创新,对获得“灯塔工厂”称号、国家级“智能制造标杆企业”示范称号、北京市“智能工厂”和“数字化车间”示范称号的企业,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;鼓励企业以平台促创新,对首次获得国家级、市级认定的,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;鼓励企业以引优促创新,对新认定或新迁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、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、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,最高支持300万元;鼓励企业以绿色促创新,全面推进企业绿色化转型,对相关行业企业最高给予300万元支持。
夯实产业空间保障,保持创新供给。为了让好项目“有地可落”,副中心将加大产业空间供给,每年释放不少于50万平方米的功能复合新型产业空间。企业可以通过弹性出让、长期租赁、先租后让、租让结合等方式获得产业空间。依托集体土地入市及统筹利用、楼宇分割销售等政策,多种模式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保障。
夯实产业资金保障,实现金融助力。积极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功能,聚焦基础设施和“6+3”高精尖产业领域,构建“1+6+3”的产业投资矩阵(“1”政府引导基金;“6”六大产业子基金;“3”三大未来产业子基金),强化细分领域产业链组合投资和布局。“通州区将用足用好副中心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,支持设立重点产业子基金。同时,通州区推动私募基金健康发展,给予管理人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。”
通州区委常委、常务副区长王永杰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“千亿投资重大项目”时指出,北京城市副中心围绕“一年一个新节点、每年都有新变化”,年均投资额历史性地从百亿级跃升至千亿级,并从2020年起连续4年保持千亿投资规模,位列全市第一梯队;其中建安投资连续5年排名全市第一。“千亿投资”以重大项目为依托,搭建起副中心“四梁八柱”,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,经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,城市吸引力持续跃升。
2024年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投资规模,高水平建设千年之城底座。2024年共安排435个项目,总投资预计6658亿元、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1005亿元,其中续建项目180个、新开项目184个、优先储备项目71个。
基础设施领域项目231个。以基础设施加速布局,持续拓展城市框架。力争实现东六环入地改造、厂通路、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完工,加快温潮减河工程、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工程、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进度,力促春明路、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等项目落地开工,以基础设施加速布局,持续拓展城市框架。
民生改善领域项目76个。以惠民实事为要义,持续释放“民生温度”。力争实现安贞医院通州院区、路县故城遗址工程等项目完工,加快首儿所通州院区、人大通州新校区、北苑家园中心、体育场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进度,力促工人文化宫、北京第一实验中学、文旅区幼儿园等项目落地开工,以惠民实事为要义,持续释放“民生温度”。
产业领域项目128个。力争实现北规院业务综合楼、台湖图书城提升改造等项目完工,加快张湾环球奥莱小镇、首旅总部、西工大北京研究院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度,力促海昌海洋公园、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等项目落地开工,以高精尖产业“筑巢引凤”,夯实城市经济底盘。
“投资环境不断优化,新颖、立体、丰富的活力之城蓬勃而出。”王永杰说,副中心多重机遇叠加,高质量发展意见、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、“两区”建设等一连串重大政策将相继部署推动。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后的溢出效应释放,副中心加速实现要素成本低、审批效率高、行政服务好的副中心营商环境,投资兴业、共谋新篇。
2023年,北京城市副中心率先发布了副中心产业空间地图,实现了产业空间体系引导重点产业布局,按图索骥支持企业落地开工。
本次高质量发展大会上,北京市规自委通州分局常务副局长郭宝峰发布了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产业空间”。据了解,这一全覆盖、多层次的高质量新型产业空间,将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难以或缺的优质载体,承载空间约470万平米。同时,构建政策、服务、信息三维一体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,助力重点产业高效精准落地,全面促进副中心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“为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和产业集群化发展需求,通州区创新打造‘三类两区’的高质量新型产业空间。”郭宝峰介绍说。
作为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,城市副中心将在全市特定区域,建设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和数据要素集聚区。
通州区经信局局长耿磊推介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时说,数据先行区以台湖区域为核心,总占地约68平方公里,其中经开片区32平方公里,通州片区36平方公里,主要有4个产业园区(项目),分别是:北京国际图书城改造项目、经略天则产业园、新华联北区和民企总部基地,可用面积约48.4万平方米。此外,土地资源还包括生态二期D地块和集体建设用地,共约854亩,均可作为数据产业承载空间。
“前期,开运联合、佳华科技积极开展数据资产金融化,成为北京市首批数据资产入表试点企业。未来通州区将推动区内重点企业围绕数据交易、应用等业务开展试点,形成完整闭环。”耿磊还介绍说,副中心将持续完善数据先行区政策。重点支持数据供应商先行先试;支持数据要素相关技术创新与应用;支持文旅、金融等场景开放和应用创新。
刚过去一年,副中心“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区”建设如火如荼,产业发展面貌日新月异。在供给侧,目前副中心已成为首都未来健康产业的重要承载区之一,累计注册产业主体378家。在需求侧,目前副中心已落地各类医疗机构629家。
为整合“医”“产”丰富资源,副中心创新性提出“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区”品牌,并配套出台“医药十条”专项政策。“2023年,该政策首次兑现,已成功支持5家市属医院和16家医药健康企业的56个申报项目。”耿磊说,下一步,副中心将通过“广发声、拓资本、强平台”三维发力,加速产业集聚、提升生态能级。
电话:400-123-4567
Email: admin@baidu.com
传真:+86-123-4567
手机:13888888888